應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智能技術、和煤礦生產工藝技術,實現礦井生產決策、安全生產執(zhí)行管理和監(jiān)測控制等信息的有機集成,實現礦井安全生產集中監(jiān)視、集中控制、集中指揮。
支撐自動化、少人化煤礦生產模式。實現在礦調度指揮中心監(jiān)測井下環(huán)境參數,集中控制井上、下機電設備,減少井下作業(yè)人數,達到減人增效和提高礦井安全水平的目的。實現現場生產過程的動態(tài)實時監(jiān)控與各種調度指揮手段的緊密結合,強化生產調度指揮的實時性、聯動性、準確性。
提高管理溝通效率,實現業(yè)務流程化信息管理,提高精細化控制程度,使管理“透明化”。強化各職能業(yè)務管理者、各層級管理者的責任,通過動態(tài)的信息跟蹤記錄,可以追溯相關生產問題的處理過程,明確監(jiān)督各環(huán)節(jié),為精細化管理改進提供依據。
構建可視化管理平臺,強化各級管理層面向生產運行實時信息的管理決策及時性、科學性。
總之,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建成后,設備穩(wěn)定,可靠傳輸,系統安全,達到監(jiān)、管、控一體化及減員增效的目的。
該系統架構的設計涵蓋從底層設備到上層軟件應用的所有軟硬件。系統采集各類閥門,流量計,壓力表,溫度計等現場設備的數據,在數采服務器匯總后通過安全網絡上傳到調度中心進行數據的分析及展示。
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整體設計分為三層架構,生產設備層、綜合監(jiān)控層、調度管理層。
生產設備層:將目前煤礦的安全監(jiān)控系統及生產控制系統統一接入現有的煤礦工業(yè)環(huán)網。對于沒有以太網接口的系統,需要將現有控制系統進行升級,將控制系統接入工業(yè)環(huán)網,將數據用統一的接口傳輸到中心端,減輕了系統的整體數據采集負荷。
綜合監(jiān)控層:部署數據庫軟件和SCADA軟件,把傳輸到中心端的數據通過計算和存儲為生產安全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通過實時/歷史數據可以對各子系統的安全生產狀況進行綜合性動態(tài)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管控一體化平臺的建設,將有助于各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時準確了解現場設備生產運行所需的各類信息,可通過調度中心的大屏、各個子站的運行客戶端、遠程用戶可通過WEB發(fā)布方式進行遠程瀏覽訪問現場設備運行數據信息。
調度管理層:主要通過對控制層的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和整合,實現對煤礦安全、生產及機電設備信息的提升和管理,為運行人員和生產管理者提供控制和決策的依據。展示煤礦企業(yè)安全生產的設備運行監(jiān)測信息,風險管控、隱患排查等的信息記錄,降低煤礦事故發(fā)生率,及時準確地做好安全生產調度指揮工作,及時準確地處理突發(fā)事件,消除安全隱患,保證安全生產。
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將需接入的各子系統信息通過標準的數據交換方式與綜合監(jiān)控中心進行數據存取,并將各子系統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負責將實時、歷史及綜合分析后的信息提供給系統中的用戶。要求網絡功能滿足礦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擴容性,支持C/S、B/S模式。
管控一體化平臺軟件內嵌實時和歷史數據庫,具備分布式的數據源管理模式。支持按照區(qū)域部署的方式多層分級管理數據,可適應大規(guī)模系統的數據管理與歷史數據歸檔,具備良好的數據查詢、備份、插入、導入、導出、查看機制,方便擴展應用。 分布式實時數據庫支持無限分層和擴展,實時數據庫根據情況可對生產數據按區(qū)域、單元、子單元等層次來管理數據。實時數據庫點ID支持路徑和超長點名。實時數據庫支持基于EXCEL或關系數據庫的點表導入和導出,方便工程管理和開發(fā)。 分布式實時數據庫引擎確保了具有良好的實時性的同時,數據庫內置多種功能塊,來完成生產數據的輸入與輸出處理,可實現累計、統計、控制、線性化、小信號切除、PID控制、各種運算等多種功能。 歷史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采集程序完整支持OPC標準中對時間戳、質量戳的定義。允許用戶根據現場情況選擇使用控制設備或者采集站的時間戳和質量戳。 歷史數據庫很好的支持OPCHDA1.20標準中定義的數據處理功能集和統計查詢功能集,即:完整的數據處理功能集(包括:追加、插入、替換、替換插入、批量刪除、按時間戳刪除、時間區(qū)間查詢、按時間戳查詢等)。 歷史數據存儲歸檔支持數據定時存儲、條件存儲、變化壓縮存儲、趨勢壓縮存儲等多種儲存技術,歷史歸檔支持獨立的歷史服務器的設計和部署,歷史歸檔支持數據的邏輯壓縮和物理壓縮算法。 歷史數據庫支持操作系統及第三方工具提供的冗余功能,如WindowsCluster,RoseHA等,靈活的構建高可用性的系統。 管控一體化平臺軟件具備分布式的數據源管理模式。軟件的可視化人機交互界面無需編程,直接通過遠程數據源的組態(tài)方式就能與遠程數據庫進行信息交互,完成生產監(jiān)控、查詢、曲線分析等各項功能。
通過力控科技eForceConV6.0用戶能實時、準確地采集各子系統的數據,操控界面友好,全中文圖形組態(tài),支持動畫技術、多級窗口技術等,數據、曲線實時顯示,能進行多畫面切換,系統支持32000*32000分辨率的大畫面過程數據瀏覽。 能夠實現實時監(jiān)測生產與安全狀況,實現對機電設備運行狀況動態(tài)監(jiān)控,對各子系統應能采集的生產工況參數進行分析判斷,自動完成過程控制,也可由生產指揮中心控制臺實現遠程控制操作。在任何一個操作站上,各專業(yè)的操作人員有各自的權限,可根據不同權限監(jiān)視自動化系統設備運行工況,并可根據要求控制現場的設備。 系統所有的數據標簽、數據模型以及畫面有一個統一的索引,保證數據的易讀性和操作的方便性。
對礦井中需要遠程集控的子系統,例如皮帶運輸系統、水泵控制系統、主通風系統等子系統,系統提供遠程控制功能。系統可顯示實時數據和運行設備狀態(tài),這些數據和狀態(tài)每秒更新一次。顯示的顏色或圖形將隨過程狀態(tài)而變化。生產裝置的圖片、工藝流程圖、設備簡圖等都可以在終端顯示出來,每個畫面都包括字母、數字字符和圖形符號,通常采用可變化的顏色、圖形、閃爍表示過程變量的不同狀態(tài),所有過程變量的數值和狀態(tài)每秒動態(tài)刷新。用戶在此畫面可以對有關過程變量實施操作和調整。功能健和軟開關的設置可在畫面上任意位置,數量不限,并可以通過鼠標就對任何一個過程進行操作。
用戶可以通過鼠標點擊勾選相應參數(變頻器的所有模擬量數據),快速生成趨勢曲線,方便用戶發(fā)現事件的發(fā)展規(guī)律??梢淮紊梢粭l或多條曲線,且曲線坐標軸根據所選參數的實際量程范圍動態(tài)變化,支持不同設備相同參數的對比分析,支持數據表格呈現方式,自定義時間維度等等。
對于設備的工藝參數較多的情況以及用戶需要將設備的參數進行導出用于其他地方時,系統可自動生成生產報表,以及各類自定義的分時報表。報表可按指定的時間段,時間間隔及指定點位進行查詢,并可以excel,pdf等各種形式導出或打印。
平臺可通過采集變頻器故障代碼,解析故障代碼內容,并通過配置故障代碼與解決方案,在發(fā)生警告時,系統自動分析報警并實時顯示和記錄所有報警信息。并且系統可按時間或者時間段統計查詢報警個數,并按類別、等級等條件查詢。對于需要報警的變量給出報警提示,以顏色閃爍或提示框等方式直觀的表現,并有專門的報警窗口可以查看歷史報警。 此外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具備嚴格的權限管理功能及操作跟蹤功能,記錄所有用戶操作過程,對出現的系統安全問題提供調查的依據和手段。
對使用系統的有關人員,將使用統一標準的應用系統授權管理,如系統的參數配置、組態(tài)、功能模塊調閱、發(fā)送指令等使用權限進行集中授權管理。能有效防止非法操作,并能對非法操作進行跟蹤記錄,確保系統運行安全。 對于不同權限的人,進入的擁有的功能界面和子系統菜單不一樣,也就是根據不同的權限,按職能部門和崗位職責來劃分。例如對于控制層級別,可以擁有對該系統數據的完全控制功能,而對于領導層只是具有瀏覽和查看分析報表的權限。
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整合煤礦現有的地面通風機監(jiān)控系統、空壓機監(jiān)控系統、煤流運輸監(jiān)控系統、井下中央水泵監(jiān)控系統、綜采工作面監(jiān)控系統、電力監(jiān)控系統等礦井安全生產相關子系統的數據,經整合后數據可直接在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中進行實時顯示與報警,以實現對礦井安全生產工況的實時監(jiān)控與掌握,同時還可將安全生產相關數據存儲在實時歷史數據庫中,建設全礦統一的安全生產綜合數據庫,以實現對全礦安全生產歷史狀況的查詢與分析。
煤礦管控一體化平臺軟件具有如下的特點:
數據交換:
分布式的數據集成和集中式的數據共享,同時保證數據安全。
實時運行參數監(jiān)測:
基于面向對象控制和監(jiān)控方式,對各子系統采用組態(tài)界面展示的形式,實時顯示、采集生產工況參數、安全信息、設備信息的高度集成。
系統或設備聯動:
實現設備啟動、停車或異常時,相關系統及時彈出信息,關聯顯示當前狀態(tài),確保設備運行安全和穩(wěn)定。
設備異?;騿⑼r,操作人員無需更進一步操作,即可在一個統一界面上觀察到該狀態(tài)操作人員必須觀察的運行數據。
預警報警功能:
通過礦用監(jiān)控數據中心接入各個子系統,然后對已接入的測點進行自動分類監(jiān)測、處理,由已接入測點的設置和一段時間內的歷史數據,根據預警值算法計算得出該測點的預警參考值,并由此參考值對測點的實時值進行處理得到測點的預警狀態(tài)。在沒有達到報警狀態(tài)前就掌握目標的變化趨勢,讓各種超限報警消失在萌芽狀態(tài)。